2011年12月22日

【分享】9.1? 11.1? 淺談近代虛擬擴張聲道技術



電影院音效系統自1950年進入多聲道的世界後,至今已超過60個年頭

多聲道環繞系統的規格也不斷的在演化,各家廠商都不斷的推出新的音效規格,目的都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使消費者能有更親臨實境的影音體驗

聲道配置從原本的平面配置,往三度空間發展,演變出上方音場等技術,讓虛擬音場變化出無限可能

喇叭數量也從原本的六支喇叭變成現在的十來支,這篇就來聊聊目前常見的虛擬擴增聲道技術吧!







上方聲道始祖 YAMAHA

Presto最早接觸上方音場是在YAMAHA所推出的Cinema DSP系統

在這個系統裡,YAMAHA新增了前上方兩支效果聲道(Presence speakers),藉由提取中央聲道及環繞聲道經過DSP運算後輸出

一方面讓觀賞者有音場有提升的感受,一方面可將中央聲道結像至螢幕中央,這幾點對於使用投影幕的用戶非常實用(透聲布幕就另當別論)

而Cinema DSP也在該公司環繞擴大機DSP-Z11的推出下,一舉將聲道數推向家庭劇院前所未有的11.2聲道(加上後方Presence speakers)









中規中矩 DOLBY

DOLBY公司也在2009推出了自家的上方音場虛擬技術DOLBY PRO LOGIC IIz

從技術命名字裡行間即可發現,IIz中的z,指的就是數學上的Z軸,意指往上發展的聲道

使得垂直虛擬聲道的戰局更加白熱化,但比起其他廠商動則11聲道,DOLBY IIz的9.1顯得有些保守

(這邊保守指的是規格相對於其他廠商,實際情況會用上9.1聲道的玩家比例仍然少之又少)









後起之秀 AUDYSSEY

僅向上方發展對競爭激烈的家用擴大機市場似乎還不夠

後來更加入了AUDYSSEY的Audyssey DSX,這家公司提出了Front wides以及Front Heights兩種虛擬聲道同時並行的技術

其中較特別的是Front wides聲道,簡單來說,就是在前方L、R聲道與側(後)環繞喇叭之間加入了額外的前方效果聲道

使得前方音場更加開闊,並且有助於前後音場的連貫性,目前也廣為各大環擴廠商所採用









姍姍來遲的 DTS

大家所熟悉的DTS也拿出該公司的虛擬聲道新技術DTS NEO:X來應對

聲道配置與Audyssey DSX類似,一樣加入了Height、Wide聲道,最大虛擬聲道亦同為11聲道(超低音不考慮在內)

只是Audyssey的Height聲道配置須稍微較左右聲道來得向外延伸,DTS NEO:X則是設置在L、R聲道的正上方,其餘配置大致上是相同的









商業電影院呢?

家庭劇院在虛擬環繞音效這方面玩的翻天覆地,專業的電影院怎能沒有動作

於是乎有間叫做Auro Technologies的公司,推出了自家的技術Auro-3D,不過Auro-3D的目標客層並非一般家庭,而是商用影院

喇叭配置明顯是為超大空間的電影院而設計,看圖會比較清楚,即是在原本配置的5.1/7.1聲道上方再加設一排相同配置但角度略高的喇叭

其中較特別的是家用市場未商品化的頭頂聲道出現在這邊了,照片裡上方四顆喇叭就是囉,亦有人戲稱為Sound of God

幕後推手之一據傳就是最近猛推新規格卻不太順利的George Lucas旗下公司Lucasfilm









結論

但這類技術也不是沒有缺點的

目前BD影片音效編碼格式雖然進化到所謂的HD世代(包含未壓縮 - LPCM,無損壓縮 - Dolby TrueHD. DTS-HD)

但是絕大部分電影混音仍然採用我們所熟知的5.1聲道,目前市售的藍光影片也鮮少出現5.1以上的格式(依比例來看)

所以這類效果聲道來源多由環擴前級的DSP晶片虛擬後製而成,既然是虛擬,效果上就很難做到完美,畢竟原始錄音並沒有收錄

有些軟體適合這類的效果,有些則會造成移動感、連貫性降低且音象混亂的感覺,加分抑或減分則要看使用時機決定

即便如此,這類技術對於喜歡嘗鮮、熱愛誇張環繞效果及氛圍營造的玩家仍然有莫大的吸引力

以上是幾種是目前較為常見的近代虛擬擴增聲道技術,憑印象撰寫,若細節有錯誤的地方,也請大家多多包涵啦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對於此篇文章若有任何疑問或指教,歡迎留言

為避免廣告留言,留言系統設定為審核後開放,造成不便請見諒

非Blogger會員的朋友,請在 "發表留言的身份" 選單選擇 "名稱/網址" 並填上您的大名,這樣Presto才知道該怎麼稱呼你
謝謝合作